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扎实推进内涵发展 奋力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 —— 在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华 桂 宏 2015年4月1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校党委、校行政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到会的特邀代表、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上届教代会以来,校行政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先后完成了学校更名、博士点突破、六十周年校庆、省部共建等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大事,推动了学校事业的跨越发展,初步构建了高水平、有特色、综合性大学的建设框架。 (一)科学规划,治理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相继围绕“顶天立地”“一体两翼”“开放融合”“创新特色”“终端服务,精细管理”等年度发展主题,扎实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顶层设计“2032规划”,提出“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成大学章程编制和报批工作。相继实施校内10项改革,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开展学部制和大部制改革试点,推动组织形态转型。推进财务和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校区功能布局,谋划科文学院办学改革,成立连云港校区。 (二)提升质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人才培养层次规模更加合理,初步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352”人才分类分型培养,改革本科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规划建设10大优势专业群,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成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成立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1+10”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五年来,学校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导师队伍建设更加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日趋增强,为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组建教师教育学院,实现师范生分流划转培养,“三方协同”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初见成效;强化语言文字工作特色,连续五年承担“国培计划”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被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国家级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称号,世界语言大会组织工作获教育部嘉奖;建立招生与就业联动机制,拓宽优秀生源选拔渠道,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全省高校前列;科文学院积极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通过省独立学院有关专业建设抽检、评估及验收。 五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新增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精品教材1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新增省级重点专业(类)11个、精品教材13部、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学类成果奖9项;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6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52项、省级404项,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269项。实现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数学竞赛一等奖和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突破,获得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三)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呈现新貌 深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153工程”和“331工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持续提升师资水平。五年来,双聘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院士量级人才9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量级人才43人;引进和培养优秀博士179人,引进境外创新团队2个。出台《教师发展行动计划》,选派373名教师赴境外研修,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团队1个、“双创计划”人才4人、江苏特聘教授5人,新增江苏省各类人才103人次、创新团队5个。一批教师获省级以上表彰。现有专任教师1363人,其中教授195人、副教授46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0.6%,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教师占28%。学校获批设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得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省学科评议权。 (四)学科引领,核心指标再创新高 实施“高端引领,高原支撑,资源集中,结构优化”战略,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五年中,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一级学科硕士点由2个增长到26个,另有单独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由5个扩展到8个,获得省优势学科一期项目4个,二期项目5+1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9个,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化学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 贯彻“顶天立地”科研工作导向,开创科技和产业工作新局面,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能力显著提高。五年来,获得国家基金项目299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6项、重点9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1项、优青1项。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长,发表论文6700余篇,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2556篇,并在Nature子刊、PNAS、JASA、BRAIN、JACS、《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出版著作138部,获得专利142项。获得部省级科研奖励65项。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与国家部委共建研究平台2个,新增部省级研究平台6个、厅级研究平台7个。扎实推进“2011计划”,获批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通过省“武器装备科研与生产二级保密资质”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语言科学》杂志再度入选CSSCI期刊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文科学报继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理科学报获江苏科技期刊“金马奖”特色期刊奖。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社会服务。积极筹建产业研究院,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校企联盟等100余个。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连续承担新疆籍毕业生岗前培训项目。参与徐州市“舞动汉风”文化建设工程,承接《汉学大系》重大项目,承编《徐州简史》《徐州史纲》《徐州古方志丛书》。承担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相关工作。自主创编的“中华五禽操”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并承担省级培训任务。 (五)开放融合,国际交流深入开展 建设国际研究平台,在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国际化新型智库。推进国际化办学,成立中俄学院并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批全国首个中俄合作办学硕士项目。五年来,新增境外合作高校17所、合作办学高校6所。接收留学生1053名,聘用外教116名。新增孔子学院1所,新建海外引智站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选派教师、干部赴境外培训研修。举办中巴商务论坛等国际会议。引入嵌入式国际课程、开设全英文课程,开展项目办学、交换生、政府奖学金项目等,实现多层次、多途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六)优化保障,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深化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学校财务收支不断优化,年度收入从五年前的4.8亿元增长到7.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4亿元。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31项,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大力扩充图书文献资源,加快数字校园建设进程,基本完成校园无线网全覆盖。教育发展基金会顺利通过5A级评估验收。后勤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明显改善,平安校园建设不断深化,文博档案工作成效显著。成立附属实验学校并已完成两届招生,培养质量赢得社会赞誉。 实施“十二五”期间教职工平均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制定落实绩效工资改革方案,调整教职工住房公积金缴交基数,教职工总体收入水平较大幅度提高。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增加体检频次和检查项目,建立心理档案。改扩建教工餐厅,推进人才公寓、青年教师周转公寓建设。新建泉山校区幼儿园,实施教职工子女免费入托。安装学生公寓空调,启用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增开自修室,启用“学子安心”总值班室,新设学生公寓区医疗点,积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 五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江苏省廉政文化示范点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被评为教学工作先进高校、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批教育收费规范高校、首批会计基础工作优秀单位、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以及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事业发展,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我们深知,学校取得的每一份成绩、每一点进步,都是全体师生员工智慧、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在此,我谨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热爱师大、奉献师大、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全体师生员工和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望五年来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学校的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坚定道路自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理念;必须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工作落实;必须加快外引内培,优化人才梯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站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我们既要认真梳理和总结发展经验,也要清醒审视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从国家需求层面看,目前学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核心需求能力不足。要进一步集中力量,眼界向高、举措向实,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教育部“2011计划”、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一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以全面融入创新驱动战略为动力,引领体制机制革新,形成新型开放的办学思路和办学体系。 二是从社会需求层面看,目前学校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力不足。要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导向从供方市场向需方市场的转变,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为基础,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加快转型,全面适应、服务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从教育发展规律要求看,需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学校内部治理要更加依法依规,办学模式要更加开放融合,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能力素质提升,科学研究要在合理评价基础上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得益彰的局面。 四是从师生诉求看,目前学校整体建设资源以及教学科研各类设施和服务保障情况与师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要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向市场、向社会要资源、求效益,同时提高校内各类资源整合利用水平。 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正视存在问题,明确目标任务,坚持道路自信,全力推进学校事业的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 发展,加快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一)当前面临的形势 近五年来,无论是国际国内形势还是教育自身发展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为此,我们要着眼大局,全面分析,认真研判,准确把握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首先,“四个全面”新布局为学校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江苏视察时,首次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格局宏大、立意高远,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高等学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高地和创新源头,更应该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四个全面”的主动性,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校内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依法治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要切实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系统安排综合改革重点任务,抓住当前制约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以超越前人的勇气开辟学校发展新空间;要切实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推进依法依规治教治校,加快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学校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必将对高等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提出更高要求,对教育资源配置和科学管理产生更大影响。比如,学校预算增幅收窄,刚性支出增多,如何进一步优化校内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增强学校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如何大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红利的迫切要求;如何提高学校科研水平,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要坚持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和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才能进入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的良性循环。要立足实际、找准服务面向、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才能真正找寻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敢于和善于推动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束缚、释放活力,充分发挥各类办学要素的最大效益。要坚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 更多的支持,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第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态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上。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来看,一方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呼之欲出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纷纷出台新的教育改革战略,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广泛开展,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抢夺优秀师资和生源,国际教育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迅速兴起的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学习方式也对传统教育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无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还是日益加剧的国际教育竞争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无不昭示我们必须在教育改革方面做足准备,抢抓机遇,主动应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持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基础上,教育部正会同有关部委深入研究进一步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其主要原则和精神是:以一流为目标,持续支持;以学科为基础,强化特色;以绩效为杠杆,强化开放。近几年来,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的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个别学科已经具备了冲击一流学科的实力。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同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内一流大学相比,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大师、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和学术环境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正处于争先进位、冲刺“百强”,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正在实施的“2011计划”,还是即将启动的“一流学科建设计划”,都体现了开放竞争的特点。这对于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来讲,无疑都是难得的重大机遇,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依托省部共建这一战略发展平台,积极对接教育部和江苏省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务实创新,真抓实干,迎难而上,争取学校发展的新突破。 (二)主要任务 今后一段时期是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学校发展下一步工作要在巩固已有办学成果的基础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规划纲要,认真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2032规划”目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水平,切实谱写好中国梦的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新篇章。 ——科学谋划顶层设计。规划和改革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我们要结合实际,精心谋划,做好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十三五”规划将是具有浓厚改革特色的规划,深化改革也将坚持全面综合和统筹规划。我们既要有战略眼光,注重顶层设计,立足全局谋划长远;又要有务实举措,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推进改革。 谋划“十三五”规划,要站在未来看现在,具有前瞻性;目标要有高度,具有引领性;学校各领域都要制定分规划,从而具有全面性;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要对接国家战略并切合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实际,确定好方位,具有精准性;要使指标可考核可量化,具有可行性;要通过改革来推进规划有序实施,具有联动性。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一要制定符合学校特色和实际,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确保在实践中扎实推进,取得实效;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形成共识;三要明确每项改革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分工,保证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要不断总结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优化方案,精细化执行。 ——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学科建设处于学校事业发展的龙头地位,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就必须运用创新思维建设优势学科和一流学科。具体来说,学科建设应当实施三个策略:一是差别化竞争;二是目标聚集;三是坚持不懈。与此同时,学科建设必须围绕六个方面推进创新:一是团队建设,尤其需要注重打造“大师和团队”;二是学科方向凝炼,要聚焦到重点方向,争做“单项冠军”;三是开放平台建设,合作成立地方研究院,让其既聚合学科力量,又承接区域行业企业,既服务国家和区域行业急需,又增强获取学科资源能力;四是强调顶天立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五是学科国际化, 重点围绕国际化评价指标,加强国际联合研究和国际化人才的引进,逐步取得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六是追求卓越,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弘扬学术本位,推进教授治学的制度化建设,并持续进行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遴选若干个学科以进入ESI排名前1%为目标,加快引进和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调整有关科研激励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和支持若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为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留出了参与竞争的机会,我们要抢抓机遇,力争把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高水平特色学科纳入建设范围。以省优势学科评估和省重点学科重新遴选为契机,加强重点学科培育和建设。以学位点评估与动态调整为契机,不断优化学科结构。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人才培养是大学功能的首要任务和核心任务,教书育人是广大教师的第一要务和应尽之责。要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运用教室、校园、国内、国际、网络以及成长社区“六类课堂”,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成才更成人。强化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扎实统筹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各项工作,着力提升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以省品牌专业遴选为契机,发挥品牌专业对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专业建设的目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专业建设规划,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减少专业数量,构建科学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和保障体系。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对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来说是一次检验和机遇,也是一项重大任务。一方面,检验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落实,发现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检验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检验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到位;另一方面,以迎评促建为契机,改变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学校争先进位。 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优化招生结构,完善选拔办法,提高生源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能力培养,鼓励多元发展;改革导师管理机制,强化岗位管理,落实导师责权,提升指导能力;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坚持成效导向,强化质量监控。 ——着力提升师资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继续实施师资队伍建设“153工程”和“331工程”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路径,加大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围绕学科专业建设,调整和优化引进优秀博士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注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同步提升。坚持团队评价和个体考核并重,既鼓励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也要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有利环境。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使广大教师各守其土、各负其责、各有所成、各得其益。 ——持续增强科研能力。推进科研方式转型,构建以创新平台和项目为支撑、创新团队为核心、创新性成果和服务社会为标志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国家级科研项目再创新高,早日实现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突破。组建协同创新平台,着力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积极争取教育部和省政府的支持,申请认定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省协同创新中心。科学谋划大学科技园的准确定位并尽快产生经济社会双重效益。在科技文化产业方面,要着力塑造科技、文化和教育“三大品牌”,建好地方研究院,赢得更多办学资源;立足学科优势和已有研究机构的特色优势,整合优化,转型升级,协同创新,打造特色鲜明和具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组建教育集团,与地方合作,办多办强附属学校,使之成为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人才培养的稳定实习基地、教师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基础教育研究的调研基地和师大品牌的输出基地,积极为地方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做出师范大学应有的贡献。 ——合理优化条件保障。资源条件保障是提升学校内涵、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针对目前存在的校园功能、结构、布局与学校发展需求的多重矛盾,一要统筹做好校园规划调整工作,适度新建和整合优化资源,助推学校内涵建设、学科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二要深化后勤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盘活经营性与非经营性两种资产,搞活校内与校外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后勤优质高效保障、盘活存量资产和服务育人的三大功能。三要通过科文学院另址办学,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办学空间。 ——不断加快办学国际化。国际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深化落实“国际化办学十大指标”和江苏省教育对外开放“六大行动计划”,努力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加快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课程建设,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加大教师和管理干部海外研修力度。要促进科学研究国际化,加强与境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提升对外学术影响力。 三、2015年重点工作 (一)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2015年,是学校总结“十二五”发展成果、谋划“十三五”发展蓝图的重要时间节点。为此,我们要全面总结“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积极推进未完成项目的落实。同时,还要围绕学校未来发展新目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做好学校“十三五”规划和专项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 (二)思想引领,立德树人,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内涵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提升内涵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引领,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通过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启动文化兴校行动计划,打造“高品位”特色文化。要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弘扬新时期师大精神,形成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精神动力。要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学术道德和个人品德,从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后勤服务等细微之处做好“立德”工作。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大学生学风建设。 (三)育人为本,质量为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做好“品牌专业”遴选申报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继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精英式”教育,推进“敬文书院”建设,全面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师范生协同培养新机制。依托优势学科,推进部分课程全英文授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启动教学名师奖评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扎实开展“1+10”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优化培养结构,做好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与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改革导师管理体制,落实导师岗位责权,完善导师评聘制度。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探索开 展双学位联合培养试点项目。改进研究生工作管理机制,健全奖助政策体系。加强条件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确立服务需求的教育导向,不断加强招生就业工作,构建以生为本、能力为重,以学习成效为核心的学习激励机制和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参与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展的质量评价和教育质量认证工作,公布质量标准,公开质量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推动科文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教育部验收评估准备工作。拓展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做好中俄学院机构办学申报后续工作。巩固扩展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项目,推进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建设,完善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强国际研究院、海外孔子学院建设。推进附属学校品牌建设。 (四)强化特色,凝聚力量,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强化学科与学位点建设。聚焦、凝炼学科方向,着力打造学科自身的比较优势,坚持优势学科重点发展。打破学科壁垒,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做好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申报工作,力争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加强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开展三期项目校内遴选与培育。做好新一轮新增学位点及学位点动态调整准备,遴选培育一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点。组织参加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与专业学位点专项评估。迎接“十二五”省重点学科验收,启动“十三五”省重点学科申报准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153工程”和“331工程”,持续提升师资水平。加大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的引进力度,打造人才高峰。发挥海外引智站作用,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坚持“外引”与“内培”并重,继续实施“教师发展行动计划”“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模式为依托,探索分类分型职称评审机制和专业技术岗位分类聘用。做好各类人才项目后备人选的选拔与考核。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做好优秀博士招聘工作。适应学校事业发展新要求,稳步推进职员制改革,努力提高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增强多渠道获取科技资源的能力。积极谋划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科技成果应用。加强国家级、省级社科基地建设,整合资源,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新型智库。面向淮海经济区,以“开放、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推进校地合作,加快产业研究院建设。推进国家级技 术转移示范机构及分中心建设。做好国家级、部省级科研平台和高级别项目、科研奖项的培育和申报以及专利申请工作。继续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 (五)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提高事业保障效能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做好大学章程核准、发布与实施工作。健全校内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治教,依规行事。健全重大问题专题调研、重大决策专家咨询、重大事项学生听证制度,优化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学校理事会,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完善廉政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深化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着力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拓展审计覆盖面。大力弘扬清风正气,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实打造服务型机关。建立健全督查督办机制,全程检查、跟踪问效,确保各项工作及时高效完成。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内部控制,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提高财力保障能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校内各类项目收入分配办法。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加强校园基本建设。科学运作,通盘考虑,合理布局,不断优化校区功能定位,拓展学校发展空间。提高基建管理制度化、专业化水平,完成大学科技园主体工程,推进分析测试中心、人才公寓、青年教师周转公寓等项目建设。做好图书馆扩建工程、中俄学院综合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方案设计和立项审批。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做好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组织申报新一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善实验室管理运行和服务机制,构建全校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共建共享平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图书文献、档案、博物馆藏资源建设,提升服务教学科研水平。完善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完善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 ——持续改善校园民生。继续重视改善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关注职工身心健康,实施“教师心理健康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启动标准化食堂、标准化宿舍改扩建,改善学生生活环境。健全师生反映诉求的畅通渠道和回应机制。继续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全力打造平安校园、智慧校园、美丽校园,为民生幸福创造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15年,是学校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力冲刺“百强”高校的奋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科学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